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台北波西米亚-从大环境的演变关照个人创作的内心历程”



主催: 槟州华人大会堂青年团

主办: Noise Performance House 新纪元学院戏剧与影像系

地点: 槟州光大5楼C会议厅

日期: 2008年7月5日(星期六)

时间: 8:00pm

入场: RM10 (Noise会员/学员RM7)

赞助:Passion Trading Sdn Bhd 台湾侨务委员会

座位有限。有兴趣者,可联络:涵奕 012-4123008佳芝 012-5170128


主讲人会先播放他本人的作品《台北波西米亚》———一部留下台湾当代剧场珍贵生命刻痕的纪录片,然后谈台北当代剧场的现况及分享他个人创作的历程。

故事大綱 : 波西米亞原本是捷克的一個地名,波西米亞人(Bohemian) 在十九世紀泛指巴黎那些像吉普賽人一般貧困卻反叛的年輕藝術家與學生,後來因普契尼的同名歌劇而成為世界性的共通詞彙。
至今,在社會底層、在城市邊緣漂泊浮盪的藝術工作者,仍然適用此一稱謂。《台北波西米亞》想要記錄的,便是一群生活在台北,長年來熱中劇場創作與演出的年輕人──他們有些已經不再年輕,但心態上仍然持續騷動。
他們或者失業、或者兼差、或者有一份暫時性的職業,但生活的重心永遠是在劇場。只要劇場的機會一召喚,他們就奮不顧身地拋卻一切,奔赴排練場。雖然劇場的待遇微薄又朝不保夕,讓他們的生活條件不可思議地儉樸與拮据,然而卻不礙他們作為高度自我要求的藝術工作者──是的,他們多半自稱為「劇場工作者」而非「藝術家」。
他們並不覺得在作任何犧牲,甚至覺得自己比大多數人過得更快樂,然而那種默默付出、默默燃燒著的生命,才更為動人。也希望社會大眾經由本片更瞭解藝術領域眾多參與者的生態與心態。
七位主要的拍攝對象,分別在不同劇團從事導演、表演、設計、行政等工作,時而身兼數職。他們多半不是媒體或觀眾的焦點,然而這些取樣,對於整體劇場生態來說,毋寧更具有代表性。片中出場人物達四十餘人,包括七個劇團一年來排練、演出的精彩片段。希望觀眾瞭解這群不拘世俗規範的人的執著,同時也給自己的生活價值觀帶來反思。

看在一般人眼裡,這些人在藝術上對美感的嚴苛要求未免陳義過高,但他們不修邊幅、及不安定的狀態,顯示出在生活上的要求,又遠遠低於常人。那麼,這些人必屬瘋狂無疑。而本片的目的,撥開了「瘋子」或「傻子」的迷霧,看看他們與世人共通的愛欲悲喜。唯一不同的或許在於,他們勇於在生活壓力的夾縫中,追求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導演鴻鴻活躍於劇場十餘年,對這些人的生命型態十分熟悉,本片便是多年來參與和觀察心得的一份报告。記錄他們,也就是為台灣奇蹟之一的小劇場,留一份有生活質感的紀錄。不同於一般報導性影片關注小劇場的演出成就,本片關注的是這些凡夫俗子如何在嚴苛的生活考驗下徬徨與尋找、自我提升或沈淪的歷程.......

作者簡介: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本名閻鴻亞,1964年生於台灣。現為快活羊電影工作室負責人。 曾擔任楊德昌導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及《獨立時代》之合作編劇,並以《牯》片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又以《人間喜劇》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


曾擔任十餘齣劇場及歌劇、舞蹈之導演。1998年完成首部編導影片《3橘之戀》,獲得威尼斯影展、全州影展、布魯日影展邀展,並在芝加哥影展獲國際影評人獎、南特影展獲最佳導演獎。1998年完成首部編導影片《3橘之戀》,獲得威尼斯影展、全州影展、布魯在芝加哥影展獲國際影評人獎、南特影展獲最佳導演獎。2001年完成兩部風格迥異的電影:《人間喜劇》為現實感強烈的劇情長片,已獲南特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阿曼馬斯喀特影展最佳影片、長春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以及法國維蘇影展開幕殊榮,並獲芝加哥影展、全州影展、布魯日影展、香港電影節邀展;《空中花園》則為想像力奔放的數位影像作品,交織劇情、記錄、歌舞等多種類型實驗,受邀為2001純16影展開幕片,並獲台北電影節最佳美術及造型獎。


長片有《3橘之戀》、《人間喜劇》與《空中花園》,與公共電視合作拍攝有《文化容顏─賴聲川》、《超越─NSO十五週年紀念影片》、《圓缺之間》等影像紀錄作品。

作者的話:《台北波西米亞》將以真實的日常記錄為基礎、以質樸的手法拍攝生活的點滴。探索一群只問耕耘、不求聞達的年輕藝術家的心態,挖掘他們從事這門事業(而非職業)的獨特因由。時而拉出單人連貫的故事線,時而並列呈現大家各自工作、排戲的蒙太奇。大量的生活片段和少量的戲劇演出,時而諧趣時而感傷、時而敘事時而抒情。



沒有留言: